学校简介
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一所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农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近六十年本科教育、二十年研究生教育历程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和宜宾市,拥有李白河、汇东、宜宾、黄岭四个校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优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首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与中国酒业协会和五粮液集团共建“中国白酒学院”。历史沿革:学校是一所“三线建设”西迁的本科高校,于1965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周恩来总理批示,将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的部分保密专业西迁至四川自贡市,从上海总部抽调精干力量,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借调部分科研人员,组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对外称之为“652”工程。1979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 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四校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2018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经过近6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明确了“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设“创新大学、开放大学、智慧大学、和谐大学”的目标任务,确立了“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跨越发展”的发展理念,凝练出了“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的“652”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基础建设:学校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学生奠基人生梦想、教师实现学术抱负的理想之地。美轮美奂的宜宾校区被誉为“宜宾旅游打卡圣地”,宏伟现代的自贡李白河校区被称为“别人家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4600余亩,建筑面积近170万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超过百亿元。目前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超300万册,电子图书 165万多册,学位论文1024万篇,中外文数据库124个(含子库),自建特色数据库10个。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 33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2500 余人:教授、副教授占比近4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近90%;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等省部级以上专家100余人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学科建设:学校有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化学工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发酵工程等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2个学科获批宜宾市高校特色应用型学科专业。学校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6个二级学科(其中包含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智能酿造工程、智慧化工等交叉学科);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药学、法律、教育、农业、会计、音乐、美术与书法、设计等13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36个专业学位领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基础宽厚、文理交融、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以省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和省级一流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优势突出的轻工与食品科学学科群,被业界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白酒高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以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艺和省级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核心,构建起了以化工、环境与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支撑的化工与材料科学学科群:以省级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省级一流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核心,构建起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人工智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等支撑的控制与智能装备学科群;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以工商管理、会计、农林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等为主要支撑的管理与经济学科群:以教育学和艺术学科为核心,构建起了以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为支撑的人文与艺术学科群。人才培养:求知在川轻化,成才在川轻化。学校现有23个学院,7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4.5万人。半个世纪来,学校共培养了24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如中科院院士颜德岳、原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良等一大批在科学界、企业界、教育界成就斐然的杰出校友。学校现有 26个国家级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9个省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3门国家一流课程,41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从严施教,推行本科教学质量“11258”量化指标考核,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中国白酒学院、彩灯学院、盐帮美食学院、氟材料产业学院、应急与安全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000余项。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科学研究: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成绩斐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100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80 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2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6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179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8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3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5540余篇)。学校拥有国家级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拥有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川酒发展研究中心、长江上游地区白酒数智化管理与生态决策优化实验室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民俗灯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创新团队5个,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2个,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旅游科研重点基地1个,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四川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8个。近年来,学校积极建设新型特色研究机构和智库,获批了国家“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四川省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省市厅共建“川南加速器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了“中印巴研究中心”,密切技术、人才、资本的合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服务:学校始终坚持“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战略,立足川南、辐射川渝、面向全国,先后与地方政府、上市企业签订了校地、校企合作协议。与五粮液集团、泸州老窖集团、中国吴华、攀钢集团、东锅集团、丝丽雅集团、天原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全面“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人才培养与科技攻关合作,以建设特色产业学院、研究机构、成立产业联盟等形式,与行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和科技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2100余项,解决了一大批行业“卡脖子”难题,如与中昊晨光合作的研究成果“有机氟单体及高性能氟聚合物产业化新技术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研究成果“传统浓香型白酒精准酿造关键技术与应用”“浓香型白酒窖泥培养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自贡中天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研究成果“多应用环境高性能聚酰亚胺泡沫研制及产业化”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突破解决了真空制盐关键设备腐蚀问题、民航除冰/防冰液适航标准体系建设问题等一批技术难题。与五粮液集团股份公司合作的“产教深融校企协同共建中国白酒产业学院”成果,入选全国“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学校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政校企多方合作,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达百亿元,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合作交流: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世界上20余个国家80余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累计招收培养了来自60余个国家的 900 余名各类留学生,近2000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实习、考察或联合培养,每年近百名教师出国(境)学术交流和学习。建有3个海外语言文化中心。获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联合举办“视觉传达与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处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通过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参与各类特色产业学院的学习交流与实践,促进了学科和文化的交融,全面提升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半世纪风雨,半世纪砥砺,半世纪辉煌。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秉持“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校训,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新征程。2024年我校拟招收全日制学术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及部分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暂依据2023年招生规模编制,具体招生人数以2024年国家文件下达为准。我校所有专业学位专业均接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报考。大部分专业接收推免生报考,具体见推免生招生专业目录。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时限由招生单位规定,下同)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5.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符合前4条中的各项要求外,还须符合: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6.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符合前4条中的各项要求外,还须符合: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可报考)。7.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 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已被我校录取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其他符合免初试资格(如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退役人员等)的考生,应在国家规定的全国统考报名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报名。8.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复试前须提供《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进行复核。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办。(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3)考生要如实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5)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6)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7)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条件并申请享受照顾政策和初试加分政策的考生,须在网上报名时按要求填报相关信息。未按规定申报的,不享受相应照顾或加分政策。(1)确认时间:以各报考点公布时间为准,逾期不再补办。(2)考生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有关补充材料。(3)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4)考生应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3.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招生单位官方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网上确认、考试安排及注意事项等,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1.我校将在全面审查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的基础上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请于2023年10月25日前将相关证明材料清晰扫描版发送电子邮件至suseyjs@163.com,详细要求请2023年10月15 日左右关注我校研究生部网站《关于研招考试网报信息错误提示和提交核验材料的通知》。经审核通过后再准予考试。考生相关证明资料原件在复试过程中提供。2.考生参加复试时我校将对其报考资格进行审查。参加复试的考生需按复试通知的要求携带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和本科毕业证(应届本科毕业生携带学生证)原件等材料。3.入学报到时,学校将检查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原件。对未获得毕业证书的应届本科考生,学校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取消其入学资格。4.不论何时,对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学校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复试、录取资格或学籍、学位等。2023年12月23日至12月24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 14:00- 17:00。(2)初试科目参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其中思想政治理论和外国语成绩满分为100分,管理类综合能力成绩满分200分,药学综合成绩满分300分,其余业务课成绩满分为150分。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管理类综合能力、教育综合、法律硕士专业基础(非法学)、法律硕士综合(非法学)、法律硕士专业基础(法学)、法律硕士综合(法学)等为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其余业务课由我校自行命题,参考书目附后。(3)初试方式均为笔试,初试科目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科。(4)准考证打印: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5)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1)我校一般执行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一区),部分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专业将根据生源情况划定学校复试分数线,确定复试名单。我校依据教育部有关政策自主确定并公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和接受其他招生单位“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调剂的初试成绩要求。(2)复试环节包括资格审查、英语测试、专业考核、思想政治考核及体检等。复试时间及具体要求,按我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订的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执行(复试前另行公布)。复试笔试科目及参考书目附后。(3)除法律(非法学)外,以同等学力参加复试的考生及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须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4)会计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调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按我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订的研究生调剂办法执行(调剂前另行公布)。调剂考生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调剂志愿。1.学校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原则。2.学校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3.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定向就业的考生应当在被录取前与学校、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4.录取工作的具体安排,由学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另行公布。
学科(类别) | 学位 类型 | 学制 | 学习形式 | 学费标准 |
07理学
| 学术型 | 3年 | 全日制 | 8000元/学年/生 |
08工学 | 学术型 | 3年 | 全日制 | 8000元/学年/生 |
12管理学 | 学术型 | 3年 | 全日制 | 7200元/学年/生 |
0351法律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非全日制 | 10000元/学年/生 |
0451教育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非全日制 | 8000元/学年/生 |
0854电子信息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 | 10000元/学年/生 |
0855机械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 | 10000元/学年/生 |
0856材料与化工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 | 10000元/学年/生
|
0857资源与环境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 | 10000元/学年/生 |
0860生物与医药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 | 10000元/学年/生 |
0951农业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非全日制 | 10000元/学年/生 |
1055药学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 | 10000元/学年/生 |
1253会计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非全日制 | 15000元/学年/生 |
1352音乐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 | 15000元/学年/生 |
1356美术与书法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 | 15000元/学年/生 |
1357设计 | 专业学位 | 3年 | 全日制
| 15000元/学年/生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助金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具体名额和金额按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的《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文件及学校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执行。学校为全日制研究生设立了多项奖助政策: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研究生创新成果奖、校长特别奖、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校助学金、三助一辅(助教、助研、助管、辅导员)岗位等,具体名额和金额按学校相关文件执行。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有“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或高校助学贷款。为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其立项和管理按学校相关文件执行。1.涉及录取和调剂方面的政策以教育部当年录取工作文件为准。2.我校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为了让考生了解各专业的研究动态,入学后再进行师生互选,并确定研究方向(按研究方向招生的除外)。3.我校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拟招生人数,根据2024年正式下达计划和实际生源情况可以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