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考研考不起,而是考公更有性价比?经典分享

点击数: / 作者:调剂猫 / 2023-11-27
考研是为了什么?从近年的“专硕热”不难看出,考研的需求与就业已经牢牢绑定。然而现实是,一些硕士就业能拿到的工作岗位和薪资甚至不如本科毕业生。

这几年,有关“第一学历歧视”的话题反复引发热议。本月,有媒体发布的调查问卷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呼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低起点学历成为“污点”,用人导向存在“唯名校”的倾向。
在学历贬值的情况下,学历对就业的影响更加复杂多元。去年12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谈到,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低于大专毕业生的就业,大专毕业生的就业低于中专和高中生的就业,“学的越多,就业率反而越低”。
在考研话题的相关帖子下,有一条留言提到,尽管研究生持续扩招,但能为就业带来显著帮助的高校、专业招生名额并不多,“即便把985/211高校的大部分专业,一本院校的强势专业,二本院校的万金油专业也考虑在内”。某种程度上,研究生扩招这个就业的“蓄水池”,来到了一个新的节点。
2014年,考研报名人数也曾出现回落,同比减少4万,5年内首降。当时,有媒体调查提到,短期内硕士生收入并无明显优势,加上考研投入时间和费用成本是考研人数下降的主因。相关的话题则是:“考研会影响工作吗?”“考研会拖就业后腿吗?”
这并不是说,学历提升不能对就业带来帮助。麦可思数据显示,学历提升随着毕业时间的推移,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和就业感受。通过对2016届本科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与未提升人群的月收入对比发现,有过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11099元)比学历未提升人群(10256元)高843元。
但眼下,一些考研人的心态、观念无疑发生了一些变化。近年来,有关“硕博毕业生挤进县城”的报道不时彰显着一个信号:“考研的尽头也是编制”。
在“考研热”降温的同时,“考公热”仍持续升温。中公教育相关人士表示,国考在今年依旧呈现了招录、报名人数的“双涨”趋势。2024年国考的招录人数为39561,比去年增加2461人,涨幅近7%,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数据,截至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结束,共有303.3万人通过招录单位的资格审查,比去年同期增加43.53万人。平均竞争比为77:1,高于去年的70:1。各地公务员招录仍有向应届生倾斜的趋势。
考研从来就不是什么“盲目”的,而是一种机会和成本的权衡。有网友直言:不是研究生高攀不起,而是考公更有性价比。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对于很多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现在能找到一个就业的岗位,尽快就业相比考研究生来说更现实一些。很多人对读了研究生后再找工作的预期也相对降低了,读研有时间和经费成本。
不过,储朝晖表示,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减少的幅度不是太大,降低还是有限的,只是说明在这几十万人心目中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