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贫困地区“旅游脱贫”的思考经典分享

点击数: / 作者:小鹰 / 2018-01-16
对贫困思考
一、我国贫困地区的总体特征及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逐步形成协调与有序相结合、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良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但与此同时不应忽视的是,由于历史因素、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原因,我国仍存在相当数量的经济贫困地区。在这些地区,不仅GDP或人均GDP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生产要素水平不高,大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缺乏长久后劲。因此从总体来看,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和治理仍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概括来说,我国贫困地区大都具有以下总体特征:一是历史上及前期经济发展不足,有些地区在改革开放前甚至从清朝开始就一直在低水平发展中徘徊;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电力、水力、电信、网络等方面的建设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三是产业基础薄弱,不仅工业发展不足、服务业远未起步,甚至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连基本的农业都无法实现健康发展;四是生产要素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够、技术水平偏低等现象突出;五是自然及区位条件较差,很多老少边穷地区地处崇山峻岭,气候条件不佳,地貌条件恶劣甚至多穷山恶水、荒野沙漠,农业、工业发展缺乏基本的条件和优势。由于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地区就更容易陷入“贫困恶性循环”或“马太效应”的影响之中。
 
要打破这一贫困恶性循环,就需要从贫困地区这些特征入手,以便治标治本、事半功倍。长期以来,现实中许多地区都习惯于采取传统的解决思路,即把措施的重点放在加强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教育、培训劳动力、大力发展工业等方面,这些努力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些传统的脱贫路径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或特定的因素才能成功,如现实中很多脱贫项目或因耗资巨大、或因需要较长时日、或因缺乏针对性而在短期内难见成效。而且,并非每个地区都能获得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大量投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些地区盲目大上快上的工业项目由于并不符合本地的比较优势而重新陷入发展困境等。尤其在国家近年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后,如何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就更为重要。因为一些贫困地区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其选择的工业项目是否适合本地的资源条件、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所以很多扶贫性、翻身性的工业项目上马即停工、开工即亏损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贫困地区的脱贫,不仅要考虑其投入产出比以及时效性,更要考虑带动脱贫的产业是否适合本地的比较优势。
 
而从逆向思维来看,如果转换一个视角,就会发现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自然或区位条件较差反而有可能成为这些贫困地区的优势,并有可能成为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甚至经济崛起的关键转折点。这个视角就是,如果从现代深层次旅游业开发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崇山峻岭、穷山恶水、荒野沙漠本身就是无可替代的景观甚至独一无二的优势。对很多“驴友”级的旅游者来说,这些地区多年来经济没有太大进展意味着景观、民居及文化的原汁原味,工业没发展起来意味着山清水秀没受太多污染;而对于那些骨灰级的“驴友”来说,穷山恶水、荒野沙漠本身就是探险者的天堂和乐园。如美国著名的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死谷国家公园)、Grant Canyon National Park(大峡谷国家公园)、Arches National Park(拱门国家公园)就是以其险恶、独特的地貌而闻名于世,并吸引了众多探险、猎奇、徒步旅行者等游客慕名而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我国多数贫困地区来说,美国通过发展旅游休闲业带动落后地区或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大西洋城、拉斯维加斯、印第安人保护开发区等,或属于经济落后地区,或自然条件恶劣,或相当于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美国分别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业扶持甚至赌博合法化法案等特殊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旅游休闲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而且使旅游休闲业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产业,其经验不仅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Regina Scheyvens认为贫困地区的旅游既有利于当地居民又有利于游客,虽然发展休闲旅游业可能会与当地部分居民的生活需要相冲突,但不可忽视的是休闲旅游业能给当地带来发展的机会。本文认为,通过到落后地区旅游,游客们会转变原本对落后地区的印象,并会发现落后地区真实的需求;一部分人甚至通过到贫困地区的旅游对当地人民产生了同情,从而不乏志愿地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的现象,同时也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贫困地区因为全球化或边缘化等各种原因而形成的真实景象。[1]
 
Jenny Holland,Michael Burian and Louise Dixey指出扶贫计划就是要通过旅游业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净收益,并提高他们运作旅游产品的能力。如果有更多的旅游产品能在贫困地区开发,尤其是通过那些本地居民能广泛参与的决策和企业运作的方式,休闲旅游业的扶贫效应将更加明显。乡村旅游的产品往往具有小规模生产、当地文化导向或乡村导向的特点,因此易于被当地人民掌握、开发。休闲旅游业还能促进基础设施的发展、经营旅游副业的公司的诞生。当然,开发休闲旅游业也存在许多挑战,成功的旅游业开发计划需要考虑经济的、文化的、商业的因素,例如旅游产品的质量、通达性、目的地的基础设施状况、从业人员的技能、投资者的兴趣等等。在这些因素方面,贫困地区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处于劣势,在政策协调方面贫困地区也存在很大的困难。[2]
 
Dilys Roe等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并强调旅游业对贫困地区具有突出贡献,尤其是考虑到旅游业能带动众多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相比于贫困地区其他产业更具有较高收入弹性的产业,它可以在雇佣几乎无从业经验人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3]
 
Daniel Peak认为许多贫困地区的特点是高负债且地处偏远,交通不发达,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也很稀缺。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形成储蓄,因此更难以打破贫穷的循环。发展休闲旅游业需要交通便利,使游客便于到达或购买当地商品。遗憾的是,开发商往往不愿意到这些贫穷地区投资,因为他们本身难有机会到达该地,并认为风险较大。作者的结论是贫困区开发休闲旅游业存在一定的难度。[4]
 
Irina I.Klytchnikova and Paul A.Dorosh提出发展休闲旅游业除了对本地带来提高就业和工资率等直接效应外,还有刺激周边地区生产发展的间接效应。当旅馆和其他旅游相关部门雇佣非本地劳动力,或者运用外地投入时(包括农产品),这种联动的益处会增长。文章同时指出这种发展休闲旅游业带来的本地经济刺激,在通过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中能产生乘数效应。因此作者认为,在贫困地区周围一些较发达地区发展休闲旅游业也能通过乘数效应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5]
 
Gunta Anca分析了欧洲政策对扩大旅游业流动性的影响。文章中指出旅游业对较发达地区可以继续创造大量财富,提高就业率和生活质量,而贫困地区的人们则把发展休闲旅游业当做一个十分重要的摆脱贫困的机会,并且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财富聚集的目标。在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过程中,Anca着重强调了要确保人们充分流动的权利和旅行的自由,因此要注重三点:流动的自由(不同交通方式的发展)、有趣的旅游景点和舒适的住宿环境(易进入性和可支付性)。[6]
 
IVO Kunst的研究表明政府在吸引及控制旅游业投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等发达国家的休闲旅游业的开发,需要政府起到导向作用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公共部门制定管理函数并且监控整个开发的过程,同时私人部门有开发各种项目的主动权并承担他们应有的责任。[7]
 
Andreea Marin-Pantelescu等的研究认为,休闲旅游业正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相对落后地区,从事旅游业的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是当地发展旅游的一个显著障碍,要想让当地旅游业与国际标准接轨,通过职业训练等方式提高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十分必要。[8]
 
认为文化资源能大幅度的提升旅游景点的形象和质量,在旅游业中加入文化因素,能增加购买力,延长人们对旅游景点的需求时间,保护当地纯正的文化价值,提升当地人的生活质量、收入水平、就业水平,同时带来新增游客量。因此,文化元素在旅游休闲业的开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
 
总的来看,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休闲业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政策导向、鼓励私人投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注重文化建设等方面,并未涉及到旅游休闲业拉动对贫困地区脱贫与发展的研究。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二)国内研究述评
 
曾本祥的研究认为:目前有关中国旅游与贫困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对象上,没有将贫困人口作为研究的核心;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尚不够系统、深入;在研究方法层面,大量的定性研究集中于探讨定义、概念和旅游的一般性影响,缺乏深入的旅游扶贫定量研究;并认为创建中国旅游扶贫的理论体系是相关研究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和重大的机遇。[10]
 
郭清霞通过对湖北旅游扶贫成功范例的分析,总结提出旅游扶贫战略具有的显著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以特色资源为发展依托;以特色旅游产品为发展支柱;以当地居民受益为目的;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环境保护、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11]
 
赵小芸从投资贡献(量)和投资效率(质)两个方面就西部地区的旅游投资对西部地区的旅游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旅游投资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效用,在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下具有明显的现实需求;在发展趋势上,投资效率因素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单纯数量因素的作用则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旅游扶贫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并以提高旅游投资效率的政策为核心。[12]
 
李周、操建华运用专家调查法、增加值率法和投入产出法研究了旅游收入和旅游业增加值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分配,以及旅游收入乘数和就业乘数。他们的研究探讨了农村和农民受益情况的特征,以及旅游业在农村适宜的发展模式;评估了旅游业为农民提供的收入和就业机会,验证了农民是农村旅游业的主要受益者;并通过探讨农民进入旅游业的门槛,证明了农民获得的就业机会与劳动力素质的相关性等。[13](PP.20-46)
 
李继峰研究认为,在休闲旅游的发展中,应以投资少、见效快、占用土地少、容易组织、农民直接参与为出发点,避免外延式扩张与增长所造成的损害。经营策略应由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费带来的高增长为主的外向型定位,转向以中档为主、适当开发高档,并努力促进本地居民参与。[14]
 
唐代剑、池静的研究认为,在有关乡村旅游的前期研究中,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过于简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并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操作带来了诸多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已有定义,系统分析乡村旅游发生的场所、凭借的资源、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等,他们对乡村旅游的内涵做了新的阐述:乡村旅游是一种凭借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科技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它的本质特性是乡土性。但其在乡村旅游的具体模式方面没有做更深入的探究。[15]
 
总的来看,我国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旅游业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探讨上,多为强调旅游休闲业拉动贫困地区的重要作用的实证分析,尚缺乏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贫困地区实际的针对性较强的相关研究。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三、现代旅游休闲业与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的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休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标志着旅游业深层开发和系统发展的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6100美元,[16]居民休假时间在逐渐增多,旅游需求也水涨船高,促使我国旅游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旅游休闲业不同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业。
 
一方面,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具有要素特殊性、产业内涵丰富性、产品独特性、服务目的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等特点。[17]首先,现代旅游休闲业的首要生产要素是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这与农业中的土地、工业中的资本、服务业中的技术或劳动力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产业链条涉及吃、住、行、观、玩等各个环节,比农、林、牧、渔业及工业、建筑业等所包含的内容、行业要丰富得多;再次,旅游休闲业提供的服务是给旅游者提供特殊、无形的体验,如对自然或人文景观的观看、欣赏、记忆及其带来的快乐,这与农业、工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一般服务业提供的是直接性、目的性、功利性的有形服务有着本质区别;最后,现代旅游休闲业比一般产业更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具备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和特征。
 
另一方面,与传统旅游业相比,现代旅游休闲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不再是“到此一游”式的观光游览,不再是浅层次的简单旅游,而是休闲、体验、发现、创新之旅,甚至是精神的修炼之旅(正因如此,美国的许多旅游地都冠名为“Recreation area”①),是包括吃、住、行、玩、休、娱一条龙的深层次旅游、休闲、精神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旅游休闲业是“对已经形成的传统消遣娱乐与休闲方式的强烈抵制”(史蒂芬·威廉姆斯,2006),也是对“到此一游”式的传统观光旅游的扬弃。现代旅游休闲产业不仅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而在现代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上,贫困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不仅没有明显的劣势,反而具备较强的优势:
 
第一,游资资源是贫困地区突出的优势资源。多数贫困地区具备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自然清新的山水“氧吧”,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现代休闲旅游业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旅游休闲业能够成为贫困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第二,贫困地区旅游人数较少,符合休闲的目的和心境。现代旅游休闲爱好者大多属于深层、高端旅游的人群,其旅游兴趣与初级层次的都市游大相径庭。这既有利于旅游市场的细分,也有助于休闲旅游者在贫困地区的休闲游更惬意,流连忘返。
 
第三,贫困地区环境未受到工业等发展的影响与破坏,因此更符合高层休闲旅游者对原始、纯真、自然、生态的需求。
 
第四,旅游休闲业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越长,带来的收入就越多,而且与其他产业相比一般不会给当地造成更大的破坏。
 
四、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现代旅游休闲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节假日制度的改善,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国内出游人数4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34195亿元,增长13.1%。[18]但总体来看,旅游业收入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居民人数及收入水平并不相称,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还偏低,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不相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有极大的拓展空间。无论是对于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还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由于汽车在我国的快速普及和开车旅游的便利性、时间的灵活性,自驾游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家庭与年轻旅游者们的首选。这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旅游业发展的规律相符。
 
但总体来看,贫困地区发展现代旅游休闲业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开发意识,一些贫困地区或坐等上级政府的扶贫项目下来,或盲目大干快上工业项目,忽略旅游休闲业发展的巨大商机、“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并不鲜见。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还未认识到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蕴含的巨大商机而缺乏投资的动力,政府相关部门还未把“旅游开发扶贫”纳入扶贫的重点考虑项目。
 
三是旅游开发定位不准,对“休闲”开发不够,旅游开发缺乏长远规划和眼光,缺乏目标明确、定位清晰、运营合理的长期、系统的规划。一些地区已开发的旅游业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旅游内容和形式还较为单一,多数旅游地还处于“到此一游”、“观光游览”式的浅层次旅游开发的初级发展业态。
 
四是配套设施较差,餐饮、住宿、交通、娱乐、互联网等方面的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五是缺乏品牌意识,宣传力度不够,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不到位,对旅游景点的品牌不重视、不珍惜,更谈不上特色开发与品牌发展。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服务不规范,宰客、欺客等方面的投诉频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短期经营模式非常突出;甚至旅游安全方面的重大事故也屡见不鲜。
 
六是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普及,许多地方对景点自身和周边环境还缺乏保护意识、统筹规划和具体措施。
 
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贫困地区在对旅游业进行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深层旅游、休闲旅游,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转型。
 
五、美国现代旅游休闲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从美国的经验或案例来看,拉斯维加斯、大西洋城、印第安人保护开发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都是通过鼓励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特殊政策或规划发展起来的。美国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旅游收入居世界第一位。经过多年发展,美国现代旅游休闲业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体系,具有产业链条较长、涵盖范围广泛、公共设施完善、大量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服务体系完整的特点。2010年-2011年笔者作为富布赖特项目访问学者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访学,期间对美国旅游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考察,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亲身实践都对美国旅游业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笔者将美国现代旅游休闲业的发展经验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重视旅游的理念。美国对旅游业的重视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政府管理机构、地方旅游组织、个体旅游企业还是旅游从业者,都对现代旅游休闲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从合理的假日制度安排、密布的旅游信息中心、完善的服务设施、便捷的电子信息网络,都能看出社会各界对旅游业所做出的努力。
 
(二)因地制宜的理念。美国旅游休闲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特殊地区实行特殊政策。如拉斯维加斯、大西洋城等地通过有针对性的旅游休闲业(如赌博业等)的规划及发展,使这些自然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很快实现了经济起飞。
 
(三)休闲创新的理念。美国旅游休闲业的总体目标,是以休闲促创新(Recreating),即以休闲为手段实现身体的休养和精神的放松、思考,最终达到创造、创新的目的,观光只是次要的目的。所以美国旅游点设计的重点不是一日或两日游的线路,而是涵盖了野营、野餐、探险、体验、教育、激发思考等一系列的主题旅游、休闲。
 
(四)深度开发的理念。美国各旅游景点大都主题鲜明,无论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类的文化主题游、费城独立厅之类的爱国教育游、葛底斯堡(美国内战时期重大战役发生地)、美国军事公园之类的历史主题游,还是黄石公园之类的风景主题游、Water Gap之类的休闲主题游、拉斯维加斯之类的娱乐主题游,都在旅游开发和规划时实现了市场细分、精确定位,其现代旅游休闲业的深度开发已是普遍现象。
 
(五)以人为本的理念。美国整个旅游休闲业和各旅游景点都做到了设施完善、产业配套、服务覆盖各个环节。在各个旅客中心甚至高速公路的休息区或旅馆都能得到当地免费的地图和旅游景点介绍,道路指示牌清晰,露营区的电力、自来水、洗菜池、洗浴间、厕所等设施齐备,旅游景点吃、住、玩、看、学、思一条龙设计周密。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旅游业甚至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重视及周到服务,各个旅游景点在建设和运营中,从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卫生间到过道、展厅、电梯等各个方面都充分考虑到了残疾人的需要。在一些游人众多需要排队等候的景点如迪斯尼公园等处,都设有残疾人专用通道,残疾人及其家属不用排队等候直接由专门工作人员领入并陪同讲解。
 
(六)与时俱进的理念。美国在旅游休闲业发展中大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互联网在预订宾馆、门票、景点介绍、交通信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景点除了采用传统的电影介绍外,也大量应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与游客的互动,如迪斯尼公园、国家宪法中心等景点对高新技术的应用都令人印象深刻。
 
(七)环保发展的理念。美国在旅游休闲业发展中把环保放在第一位。景点在景区设计、道路修建、动物保护、垃圾回收等方面都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六、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现代旅游休闲业实现脱贫的构想
 
(一)充分认识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对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贫困地区进行旅游策划,注重深层旅游开发,根据汽车逐渐普及的实际情况,要特别针对自驾游、休闲游、探险游等新兴旅游群体做专门线路和品牌设计,并把这些作为未来旅游休闲产业设计、开发的重点。对贫困地区旅游产品做到合理定位,特色开发,多业态组合,适度包装,科学营销。
 
(二)树立“大旅游”和“旅游—休闲”的理念,探索、建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旅游休闲业的产业链条,由传统旅游景点的简单开发向现代旅游休闲业的综合开发、系统开发、深层次开发转变,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业态从游览观光、“守株待兔”型向度假休闲、深层开发型转变。逐步形成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美食旅游等多种方式的主题旅游,围绕“休闲”理念来策划旅游景点的开发、营销和服务,在广告宣传等方面主打原始、休闲、绿色、环保旅游品牌。
 
(三)注重旅游新型业态发展和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力发展网络预订宾馆、租车、购买门票等。鼓励品牌宾馆、个体私营特色旅社、“农家乐”等各种类型的旅游业态发展,基于我国当前收入差距的存在,居民对旅游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为贫困地区旅游休闲业丰富品种、产品创新提供了条件。要进一步推动旅游、休闲产业的融合,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网络化、多元化、便利化。
 
(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建立贫困地区旅游人才培训平台,提高服务质量,打造优秀旅游服务品牌。重点是切实加强贫困地区的公路建设。美国除了东北部地区如宾夕法尼亚州、纽约州、华盛顿特区等实施公路收费外,很多州的高速公路都是免费的,如从北卡来罗纳州至佛罗里达州的高速公路都修得非常好,很多地区是双向六车道而且免费。美国全国8.9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只有大约8000公里是收费路段。也许正因为不收费或费用便宜,美国高速公路的利用率大大高于中国,这也有力地促进了自驾游、休闲游等深层旅游业态的发展。
 
(五)注重特色经营、特色发展、生态保护。推进旅游休闲产业的组织制度创新。鼓励网络营销、网络预订(门票、宾馆)等新型业态发展,支持品牌宾馆、特色餐厅、农家乐、主题公园等各种类型的经营者共同繁荣、互补发展。应鼓励旅游景点针对不同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实现特色经营、特色发展。
 
(六)行业自律与加强监管相结合。在旅游休闲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就要使旅游地的农民明白品牌、声誉与其收入的相关关系,以及自身经营行为与旅游地品牌、声誉的关系。避免重蹈一些地区在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恶名远扬”、损害本地旅游业发展的现象。
 
注释:
 
①《Word Net》词典对Recreation的解释是activity that refreshes and recreates; activity that renews your health and spirits by enjoyment and relaxation,意思是一种“恢复与再创造的活动,通过娱乐与休闲赋予你的身体与精神新的活力的活动”,并非单纯的“娱乐”的含义。http://wordnetweb.princeton.edu/perl/webwn?s=recreation&sub=Search+WordNet&o2=&o0=1&o8=1&o1-1&o7=&o5=&o9=&o6=&o3=&o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