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具象化:信息革命赋予价值管理及其管理会计新框架经典分享

点击数: / 作者:小鹰 / 2018-01-17
信息革命,新框架
一、引言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人类基本思维方式与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框架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在人类社会整体性大变局背景下,会计如何与时俱进、着眼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做出深刻反思以寻求应需并引领社会发展变革之道,成为目前会计学术研究的主要目标。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要实现这样的根本性转变,首先要抓住理论突破口。我们认为,对会计反映经济价值能力的反思与实质性改善,立足信息化的崭新社会技术环境进行深入研讨,应该成为当今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
 
综观现代会计,无论是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还是服务于内部组织与管理的管理会计,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并提升经济资源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配置与运作效率和效益,简言之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价值概念是理解会计,特别是现代会计理论实务的关键。会计反映与控制的对象可以定义为价值运动,其基本目标可概括成“为实现经济乃至社会价值最大化提供基础性保障”。适应并满足工业社会运行发展需要的会计,以资产、成本、资本与利润为核心概念,抓住了价值概念在工业社会具体存在并发挥职能作用的主要方式,从而规范了定义会计要素的恰当基础和具体框架。毫不夸张,一部现代会计发展史,是伴随着以科技和金融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快速发展,而不断丰富理论方法从而形成完整体系的过程。可见,在现代会计理论方法形成完整体系的过程中,信息服务支撑功能的设计与实践对价值概念的认知和管控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时至今日,虽然价值理论在社会与经济乃至人文科学各领域均有着广泛运用,但只有通过会计制度的积极作用和会计信息的广泛传播,价值理论才为人们普遍接受从而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价值概念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表达形式以及相应内容的多重性和复杂性,而人们又往往简单地把会计信息中某一个具体价值存在之一的形式当作价值概念存在的全部。久而久之,人们往往把某几个反映着价值存在的部分形式的会计信息,当做了价值存在的全部,而价值管理、创造价值、价值最大化,这些概念在现代虽早已耳熟能详,但只是一个概念和一个口头禅而已。在会计信息对价值具体存在方式以及相应的内容的反映能力比较强的前提下,善于利用会计信息也就间接抓住的价值管理主体。但是,如果会计信息反映价值的能力严重不足,则满足于利用会计信息可能不足以真正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人类社会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的大背景,已决定了以工业化为基本背景的现行会计理论与实务,在反映价值能力上难免每况愈下。
 
本文试图直面价值研究的困惑,借助信息化带给价值理论创新契机,按照托马斯·科恩科学范式转变必然带来科学革命的理论,立足经济管理新的时空观,对价值存在崭新的实体图景及其理论意义作出探索性研究,以期有助于人类走出价值理论的迷宫。
 
二、研究背景
 
有关价值的概念与理论实务,在现有的学科中几乎跟人文社会的所有学科相关。大的方面看,心理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生价值,这已成为学术探索和既成知识中常用的名词,而客观价值与主观价值的说法也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理论与实务的各种场合。但是,价值究竟为何物,如此令人们常挂于口头而不知所云地说叨?本文赞成目前大家较认同的说法,所有的存在必须要有确定的定义并得到可验证的计量才有实在意义,并在现实中有可能予以管理。由此而论,从既有的价值计量系统入手,发掘其形成的具体背景和内在缺陷,可以为价值管理理论创新找到有效的突破口。
 
在现有制度内,会计无疑是作为基本而较有公信力的价值计量系统存在的。那么,现有会计系统是不是真正地体现并实现了计量价值的功能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尽管目前会计对价值计量的有效性并不令人满意甚至有点失望,但它还是迄今为止人类在价值计量领域最具权威性的计量手段与制度。如此看来,我们现在不能简单否定现行会计,必须在冷静分析并面对目前会计制度在计量价值过程中所存在的致命缺陷基础上,立足信息化的崭新背景,寻找会计计量价值的新路径。
 
为节省篇幅并提高学术效率,本文不想就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作过多的文献回顾,只选取彼得·德鲁克这位对当代管理具有独特且无可替代影响力的大师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评价,作为我们研究会计发展变革坦途的起点。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是德鲁克留给我们重要的管理学著作,其中有句话特别有意义:“与19世纪的技术不同,现在的技术不再互不相干。它们经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某种业内人士几乎没有听说过的技术却给这个行业及其技术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德鲁克,2006)这句话用来提醒会计界对信息化影响自己行业的认识特别中肯。关于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会计学术界一直有着特别强烈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无论从基本面还是具体业务层面,现在看来已发生了严重偏差。从我们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以至于XBRL,主题无非是解决现有会计信息提供的效率与质量以及标准化等技术性为主的问题,而对会计信息结构本身是否需要重塑则考虑不多。德鲁克在上述论著中的以下观点,对我们反思现有会计研究的根本性不足,进而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信息结构与功能重塑问题具有重要启发价值。
 
德鲁克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财务手段即货币计量衡量的回报,不是价值上的回报。如此,会计计量的过程与结果,不能简单等同于价值计量。不过,德鲁克还是认为,信息社会的来临,首先要求基本概念上革命,会计人员将成为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德鲁克作为旁观者,对当代会计发展存在问题的认识和评论可谓一针见血:“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都不能满足最高管理层的任务需要。实际上,这些任务与传统会计模式提出的假设完全格格不入。新兴的、基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别无选择,只能依赖于会计系统的数据。它也没有其他选择。它收集、组织、处理、分析和呈现的都是这些数据。信息技术面临的这种窘境在很大程度上却促使它对使用成本会计数据的经营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窘境也说明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本身的影响近乎于零。”“最高管理层对信息技术迄今为止能提供的这些数据表示出非常失望的情绪,正是这种情绪使得新兴的和下一场信息革命一触即发。信息技术人员,特别是企业中的首席信息官,很快意识到会计数据并不是管理层所需要的,这也是MIS和IT人员轻视会计学和会计人员的主要原因。但是,他们照例也没认识到,管理层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数据、更高的技术或更快的速度。管理层需要的是对信息的界定,是新的概念。”“他们现在已经开始要求传统的信息提供者,即会计人员,提出他们所需的信息概念。”“真正的信息革命即将到来,领导这场革命的不是IT人员,而是会计和出版商。到那时,企业和个人都将需要了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和如何获得这些信息。他们必须学会组织信息,使信息成为他们重要的资源。”德鲁克以上论述说明:1.目前的会计系统令企业最高领导层十分失望,其提供的信息根本满足不了管理的基本需要。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还是立足于现行会计系统而导致其效果不彰;2.尽管现在会计不济,但还是把“定义新的信息需要概念——引发并领导信息革命的基本任务”指望会计界完成,而且只有会计行业才胜任这样的重大任务。如此而言,现行会计系统不可以再安于现状,必须尽快改革。问题在于,现行会计系统的致命不足是什么?往什么方向改?这正是值得会计界大家深思的问题,也是本文拟专题研讨的话题。
 
依我们的认知,现行会计最致命不足就是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会计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在信息化的全新背景下,立足企业价值的新图景重新认识定义会计反映控制的对象,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提供充分的信息引导和保障。
 
三、问题分析
 
现行会计理论与实务,建立的前提有两个:(1)要素空间分隔,人、财、物作为工业时代经营基本三要素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系统从原始至形成稳定框架以人工处理为主,且信息反映与其要素活动或行为之间形成明显的时滞关系,从而使反映要素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相关信息对已经发生的要素活动产生了有效的证明作用,也使传统信息系统具备了“可验证或可检验”的本质特征;(2)货币计量是企业价值的综合表现,企业价值的所有因素过程与结果,最终都会通过货币计量表现出来。
 
要素空间分隔,是工业社会经济日趋成熟成形的必然。工业化时代,尤其是机器大工业和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产生了企业,形成了规模巨大、资本雄厚、结构复杂的现代公司。典型的现代企业中,人、财、物这些基本经营要素在空间上是分别存在的。虽然所有要素共同服务于企业目标,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各要素是分别存在、各自作用。这也是传统管理与组织成为专门学问的一大背景。这些要素在自己活动中,分别建立了反映自己活动对企业总目标贡献的信息系统,这些手工信息系统为各要素管理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这些信息相对其反映的要素活动而言都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要素活动—信息反映—改进要素活动”成了目前管理的通用模式。工业组织与生产伴随着大批量与标准化基本特征的形成,使以上管理模式得以成功运行。前后经营与技术行为的重复性,使反映要素行为的信息,即使是已经过去的状况,但对其后尤其是接着后一期的要素行为,具有指导改进的意义。会计信息定期报告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就在于满足了工业时代生产经营管理和整个资源配置有效性持续改进对信息的基本需求。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其发展完善只能从这样的背景中得以圆满解释。钱德勒拥有全球巨大学术影响的经典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样思维框架的充分体现。此书对二百多年美国工商业波澜壮阔发展轨迹的清晰描述,始终充斥着会计尤其是管理会计实务创新对现代企业成长及其管理发展奠基性保障作用的内容。书中从以兵工厂为代表的传统生产企业,到运输通讯革命揭开现代企业发展头盖,铁路、邮电企业贡献了人类史上首次满足现代工商业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制度,从而催生了摆脱传统簿记系统的自成一体的独立的会计学科(钱德勒,1997)。随着工业进程的深度推进,企业规模与范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由此以并购重组为主要手段的企业纵向与横向一体化,有效满足了社会、市场和企业层面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要求。这一过程中,食品、烟草、石油、橡胶、化工、汽车制造、造纸、玻璃、钢铁与金属加工等行业,尤其是机器制造业,通过日益完善的组织与控制和嵌入性管理会计制度的有效作用,有力推进并保障企业纵向与横向一体化进程,实现了管理有形之手替代市场无形之手,从而明显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最终体现为低单位成本和快速现金流转的美国铁路公司,出现了以通用汽车、通用电气、杜邦化学、标准石油、美国橡胶为代表的一批对市场、政府、国家和整个国际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巨型公司。这些巨型公司之所以能有效经营控制并正确决策,关键在于首先建立了以杜邦财务体系为标准框架的上下一体化业绩管控系统,维持并保证这样的业绩管控系统有效运行的正是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制度。这就是钱德勒所称谓的“管理革命”的核心内容。
 
而斯隆的《我在通用汽车岁月》一书,更充分证明了会计特别是管理会计,对成为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典范的通用汽车而言,不啻是简单的计量报告和业绩激励管理问题,更关键的是解决了工业管理组织经营价值观的确立与有效嵌入公司各层级、领域、环节、岗位成员行为,这正是现代工业企业规范化管理模式与机制的核心问题。总之,在工业时代,人、财、物三要素在自然物理空间中自然的分离性,与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必然的协调性形成了内在矛盾。现代会计制度和实务恰恰有效地直接缓解了这种矛盾性。这种缓解矛盾的实际效果,在工业社会进入以“福特制”生产和“泰罗制”管理为标准化模式与机制时期,给人以十分理想的深刻印象,从而使基于“数据与事实决策管理”成了主流管理思想,财务即资本保值增值毫无例外地成为工业化背景下所有企业的核心目标,以提供财务信息为基本任务的会计理所当然成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神经。
 
就第二个前提而言,由于货币一般等价物的地位,货币计量就成了产品价值的最恰当的衡量尺度。在企业管理中,财务即资本成为价值创造的首要要素。某种意义上,典型的公司是以资本为起点,又以资本清算为终点。于是,借助于货币计量反映的财务过程与结果,成了企业价值管理的直接对象,其一系列信息,成为反映企业价值的综合指标。上文所说的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国际经典企业管理模式,其基本特征就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集中表现为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为企业标准业绩管控框架。在杜邦财务体系诞生同时,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人类行为经济学分析》(也译为《人的行为》)一书中,对货币计量及其会计的极端重要性作出了很深入的理论分析。他在该书第三篇“经济计算”中认为,以货币作为经济计算的制度,只能在分工且生产手段私有制的条件下运作。它是行为的个人的一个方法,用以稽考那些为自己的利益而活动于自由企业社会的个人们的私有财产和所得以及私有的利润与损失。货币计算在资本账上完满到了极点,资本价格变化可与那些其他要素活动引起变化相对照,这种对照显示了发生于行为人方面的变动和那些变动的幅度,它成功与失败以及利润和亏损成为可确定的。现代西方的文明和以货币为唯一计量手段的经济计算密不可分,一旦放弃这种手段,西方文明就会消失。米塞斯把货币计价看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文明的基本特征。然而现在看来,工业文明有极大丰富人类物质财富的贡献,也有过度放纵人类物质占有欲望的致命不足。
 
套用托马斯·科恩的科学革命假设,现代会计正是在工业化背景下以上述两大前提确立了权威性的理论与实践“范式”。21世纪人类社会无可选择地进入了信息时代。相比于工业化,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只是手段与工具的革命,更重要的是思维框架和方法的革命。其天翻地覆的变化,根本在于把人类社会原来单一的实体世界,变成了实体世界与其映照的信息世界同步存在并一体化的二元复合世界。这样的二元复合,与工业化的单一实体世界最大区别就在于,二元复合存在本质性或契约性联系而在实体世界自然分隔的要素活动,在信息世界获得了具象化的一体化存在形式,从而首次直观地把要素关系及其活动真实完整地展现在人类面前,为人类从整体上全面正确地感知、认识进而管理客观经济过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息化带给人类的这种崭新而更接近现实真面目和内在结构的认知对象,彻底打破了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赖以建立的两大基本前提,根本上颠覆了现行会计理论范式,从而对会计学术界提出了如何与时俱进实现会计理论革命的迫切要求。虽然,对现行会计理论实务进行变革的要求在学术界由来已久,无论是会计记账方法改善的“三式簿记”探索、卡普兰与约翰逊的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消失了的急救呼叫,还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竭力改进财务报告的努力,以至于美国SEC关于会计原则、准则、目标结果孰为实务导向的辩论,都试图让工业社会的会计更加满足日益复杂的工业组织与管理需要。然而,对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会计理论与实践如何审时度势,职业界只是简单地以“职能转型与角色转变”分析问题,至今还没有从会计理论范式革命角度,来对信息时代会计作出顶层设计方面的战略性思考。会计学术的这种战略性缺失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本文作者正是本着这种理念,怀着试错的精神,立足信息化崭新背景,面对公司价值具象化图景,探索体现并直接促进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会计。
 
直观看,信息化严重挑战了形成现行会计的以上两个前提。首先,现代企业前后经济活动重合性已越来越差,因此,时滞的信息对现实经济越来越缺乏改善的指导意义。其次,货币计量对公司价值的综合表达能力日益下降。随着货币无力计量的“人之精神”和“物之无形”方面对公司价值起到越来越决定性的作用,现行会计信息对公司价值的代表能力江河日下。普华永道在上世纪末,曾就会计信息满足社会有关方面经济决策需要的问题作了一系列调研,其调研范围包括了美国和欧洲与亚洲共14个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和卖方分析师。调查结果发现,盈余、现金流、成本、资本支出、研发投资、分部业绩、战略目标陈述、新产品开发、市场份额9个指标在决策中最重要,财务性指标尚有2/3。但在与信息化环境较对口的高科技行业中,决策中10个高度重要指标,只有3个是财务性的;在中度重要的14个指标中,只有7个是财务性的;而在低度重要(不重要)13个指标中,绝大多数(9个)是财务性的(伊克利斯等,2004)。由此可见,工业化背景下,财务性指标对决策的支持作用比较明显;但在信息化背景下,财务性指标对决策的支持力度比较弱,不少指标已成为无用或用处不大。因此,现行会计系统若不能应信息化要求而彻底变革,必将面临边缘化甚至为其他工作替代的风险。而信息化带给会计变革的现实动力,集中体现在对公司创造价值活动反映能力的实质性改善上。
 
四、价值具象化与会计反映对象内在结构的新场景
 
(一)价值管理赢得了明确的新内涵
 
价值创造,按通行说法,是组织人、财、物按一定目标提供商品与劳务并满足消费需要的过程。工业社会对这一过程呈现在我们的现实过程,是人、财、物三要素分别存在于组织中,虽然三者服从共同的创造价值目标,但却具有各自的行为轨迹,相应形成了反映各自行为轨迹的信息流。这些不同要素的存量与流量及其变动即增减量,形成相对成型的管理对象,决定了现代企业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完善相应的职能管理机构,从而形成了职能型、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基本框架。这样的组织结构依附于公司战略,决定了一个公司价值创造的基本模型。这是钱德勒在其另一本经典名著《战略与结构》中基于美国几大公司实践经验总结出的结论,代表了工业社会企业创造价值基本模式的规律性概括。这样的价值创造过程,立足管理需要整体化最优目标而言,事实上存在着难以排解的内在矛盾。
 
首先,我们假定以财务为企业价值的综合表现领域。但现实中财务的现金流,与企业“物”领域的供产销实体流,在时间与数量上存在着经常性背离。结果造成了传统财务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例如生产决定财务,技术与经济必须结合,但最终体现并在基本制度与做法上充分实现,却是白纸一张。财务分析面对与生产、科技、设备、物资、市场、质量等口径说法不一致困境时,往往只能束手无策。如此,以财务为基准来评判企业价值创造,在实践中就严重损害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后果。我们只要仔细阅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卢茨的《绩效致死》一书,就明白长期以来曾带给通用汽车辉煌并造成斯隆伟大CEO身份的行之有效的以财务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是怎样在面对日益严峻的信息化挑战的通用汽车公司,因死守原来屡试不败的财务中心、现实股东利益至上的原则与方式方法,而陷于严重亏损不得不寻求政府破产保护困境。因此,财务至上的管理模式,在工业化过程中确实发挥了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工业化模式日益成熟而复杂和信息化新技术环境的形成,已显现出了严重不适的弊端。
 
其次,我们一贯认同人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同时认为人的创造力、积极性、责任使命感对一个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成败,有着决定性影响。但财务作为企业价值的唯一计量标准,把本来生龙活虎的一群人,冷酷地绑架在几个其实我们自己也没有底气说清楚这就是企业价值的几个财务指标上,从而借助于流程动作数量与质量的标准化,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本应充分释放其创新能力和负责精神的过程,变成了无生趣的按部就班。久而久之,企业创新能力趋以枯竭。
 
不难发现,工业化背景下,人、财、物现实中的分立作为和相应各自信息流的时滞,必然带来企业价值整体目标在现实中被肢解而碎片化。这种碎片化,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组织复杂,创造价值活动过程必然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功能内耗,例物资部门强调储备最大化,设备部门强调技术最先进,质量部门追求品质最好,市场部门看中销量最大化,生产部门希望产出效率最高,人事部门追求高学历,而财务部门一旦祭出占用最少、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杀手锏,上述所有部门的目标都将失去必要的资源保障,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事实上彻底肢解。某种意义上,工业经济在市场化条件下,微观经济的一次次无序行动的累积最终导致整个宏观经济的起伏变化,出现了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危机,正是这种微观主体内在冲突而使价值创造基础风化的集中表现。如果我们运用这样的分析框架来看待21世纪开始不到10年全局性经济危机却爆发了两次,这么短时间内经济危机如此容易一再发生,微观主体内在矛盾冲突的日益激化可能是最深层的原因。
 
传统会计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煎熬中生存着。虽然恪尽职守,但社会各方面对它的不满和抱怨始终不绝于耳。毫不夸张,会计在工业化成熟期尤其在信息化新技术环境下,已在痛苦中挣扎。信息化在带给工业社会会计很多绝望的同时,也给我们会计带来生存发展希望的曙光。我们可以把目前会计界面对信息化的各种焦虑看作为黎明前的黑暗,此时也正是会计界为奋发图强的厚积阶段,学术必须先行。
 
信息化带给会计绝处逢生的曙光,主要表现在企业价值获得了具象化的形式,即价值完整图像拥有了能为人类直接感知并认识实施整体性最优化管理的直观场景。在计算机平台上,我们可以组织为边界建立信息平台。在这样的组织平台上,即“线上”,企业价值创造人、财、物要素不再处于分割状态,而完全在一个信息空间融合一体,表现为一体化作用于价值创造,从而使企业价值创造第一次拥有了人类可以直观感觉到的存在形式。这种计算机平台上的价值创造过程,与“线下”人、财、物行为相比,不再是分隔活动,而是一体化行动,它使现实生活中“人、财、物”自然物理相分隔的现象不复存在。这样的计算机平台上的价值创造图景(“在线”),比“线下”人、财、物协调行动创造价值的实际存在,更真实准确地反映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结构和基本特征。就此而言,价值创造这种“虚拟现实VR”比“线下”企业经济活动人、财、物行为的自然存在,更真实准确地再现企业价值创造的完整面目,从而为企业价值创造的计量报告和控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真实对象。
 
那么,企业经济活动在计算机平台上,表现为什么样的基本场景呢?首先,企业价值创造是人、财、物融为一体协同驱动的过程。其次,组织主要不再表现为不同层级、领域和环节,而表现为价值创造的不同逻辑层次和物理单元,最基本的驱动力来自于客户需要。再次,一个企业是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主体,一个创值主体按组织层次可分成相应的创值层次和单元。最后,企业创值单元是企业创值最小也是最基本的单位,是企业内部可作为人、财、物资源调配的最小单元,具有可计量和可考评特征,是企业人、财、物最小集合体。某种意义,企业就是由众多创值单元有机结合的组织体。因此,创值单元就为企业价值创造力的基本细胞,增强各细胞活力,就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就此而言,企业价值管理,关键在于找到并有效激发这些创值单元的活力。我们把企业价值创造单元定义为VCU(Value Creating Unit)。企业价值管理,无非是寻找并有效激发对企业价值发挥关键和核心作用的VCU的活力。为此,就必须对企业价值创造系统作出系统分析,从而厘清企业价值创造在层次、功能和环节上的内在关联,设计准确反映企业价值创造内在结构的信息框架,并赋予相应的观察指标和计量口径与方法,同时明确各VCU计量指标的功能、计量报告频率和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全覆盖信息系统。通过这样全覆盖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持续发挥价值管理功能作用,不断提高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由于这样的价值管理以发现、动态计量并优化企业价值创造单元进而有效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为主要特征,为有别于现在已被大家讲得含义不可捉摸的价值管理概念,我们把此命名为“价值创造定位导航系统”,简称VCPS(Value Creation Positioning System)。
 
(二)VCPS基本原理
 
1.分析确定VCU
 
鉴于目前企业都采用着工业化成熟、通行的组织与管理框架,故先按组织管理层次划分企业价值管理的基本层次,从而形成企业内部最大的VCU企业资源配置的基本层次。
 
接着按企业价值的主体流程,寻找并确定企业价值创造,按物理可大体分割的要求揭示企业具体创造价值的基本环节,从而形成创值物理功能意义上的VCU,形成企业资源内部组织优化管理的基本层次。
 
最后在物理性VCU基础上,依据可计量可考核的原则,对把物理VCU再划分为若干可单独计算创值能力及其贡献的最小单元,从而形成企业人、财、物配置决策的基本单位,即创造价值细胞意义上的VCU,成为企业最基本的VCU,形成企业内部竞争资源的决定性层次,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真正基础。
 
由此可见,企业因产业技术关系和组织管理战略的不同,上述三种含义的VCU之间,存在着不尽相同的关系。一类企业三种VCU之间是上含下的关系,形成诸如俄罗斯套娃式关系。另一类企业,也可能不需要区分这三种VCU,企业VCU之间可以是不固定的关系,只是各自具备对公司价值创造能力贡献具有可观察的特征,从而在企业内部人、财、物资源配置中形成竞争关系。
 
2.VCU计量指标即信息需求基本框架与结构
 
首先,明确企业价值的基本含义及主要组成。企业价值究其核心,无非是满足社会正当和健康需要的程度,集中表现在企业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满意度。就目前我们的认识而言,企业价值创造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客户、员工、股东和供应商。
 
其次,确定企业价值创造利益相关方满意度的基本衡量指标。就每一个企业价值创造利益相关方满意度而言,其实都是对企业投入、付出、贡献与企业给予回报的比较,在较长时期内,这种比较本质上会形成一种较确定的数量即比值关系,从而决定其在每一期经营中的具体满意程度。
 
第三,均衡企业创造价值利益相关方的满意程度。企业创造价值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不仅与其自身的经验数值比,企业价值管理还应对这些不同利益主体的满意度动态管理,使企业利益相关方满意度建立在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基础上。
 
企业创造价值主体自求平衡以增强满意度,利益主体满意度实现动态均衡,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是VCPS的核心理念。上述框架可概括为图l所示。
 
3.确定VCU的基本计量指标,明确计算方法、口径、功能、记录与报告频率
 
  以各利益相关方满意度指标为起点,把各满意度指标通过分解落实到组织维、物理维与业务维各VCU身上。并确定各指标的计算口径和要点,以及具体用处和记录报告的主客体。同时,测算(当然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并明确VCU指标的标准值。这些指标的标准值应分年、季、月、日、小时,甚至每10分或每分钟而确定水平,以便于对企业创造价值过程进行实时反映与控制。
 
4.建设基于VCU指标体系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从源信息上保证VCU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从而形成VCPS信息保障系统。
 
5.利用VCPS信息系统,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与结果进行动态监测,为企业优化人、财、物配置决策提供动态支撑,不断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一过程,发挥两大核心功能:(1)价值定位。对各VCU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体贡献内容、方式、目标以及贡献程度作出数量与质量方面定义与衡量,以便企业立足整体层面对人、财、物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与组织管理。(2)价值导航。对各VCU行为效率与效果作出实时反映,通过信息共享克服了线下人、财、物要素物理空间分隔,造成难以协同作用从而形成价值创造合力的不足,进而为企业实现各种资源动态优化配置和价值最大化目标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保障。可见,VCPS信息系统发挥积极作用的核心,是发现并有效培育企业价值持续增长的VCU,鞭策并淘汰低价值甚至负价值的VCU。通过财务积极运作,充分运用资本市场的各种工具、手段和方法,实现企业资源与社会、市场资源的有效互动,使企业实现以最少的自有资源控制并影响更多的社会资源。
 
(三)VCPS的意义
 
VCPS从信息基本要素层面彻底改变了企业价值管理的信息基础。立足于信息化而自然呈现企业价值创造崭新的完整图景,在人、财、物自然融合即一体化背景下找到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单元,从而使企业价值创造获得了生物细胞意义上生命力,为企业价值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与时俱进闯出了一条新路。VCPS的基本原理已经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公司南通供电公司近四年的实验尝试并建立专门信息板块试点运行,已在投资、资产、安全、工程以及预算管理诸领域,对公司价值创造起到了传统信息系统无法想象的显著的积极作用。试验表明,VCPS原理对中国各类企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显著提高中国企业管理会计水平。放眼国际,就我们的见闻,VCPS具有基本理论方法上的原创性,从而为中国管理会计走向世界舞台而展示中国独有的风采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案例。